当前位置: 首页 > 医疗版 > 疾病专题 > 消化内科 > 综合症 > 结肠易激综合征
编号:11668105
肠易激综合征
http://www.100md.com 2008年9月1日 《现代医药卫生》 2008年第17期
     文章编号:1009-5519(2008)17-2610-02 中图分类号:R5 文献标识码:A

    肠易激综合征( IBS) 是一组包括腹痛、腹胀伴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,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,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化指标异常的症候群。尽管IBS不危及人的生命,但却可不同程度地影响工作与生活,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,占用了大量有限的医疗资源。

    1 流行病学

    该病是一种全球常见病、多发病,在西方国家人群中患病率为15%~22%(manning 标准);北京和广东省也分别达到7.26 %(manning 标准)和0.82%(罗马Ⅱ标准),10.10 %(manning 标准) 和4.9%(罗马Ⅱ标准)[1]。

    2 病因和发病机制

    尽管几十年来人们不断提出各种假说试图阐明IBS的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,对IBS动力、感觉、炎症、免疫、激素、心理等方面的研究也不断深入,但几乎没有一种单一的发病机制能够完全解释所有IBS的临床表现。目前,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清楚,发病可能与饮食、肠道感染及精神心理等因素有关,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。IBS是在特殊机制基础上,以神经系统、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为中介,以社会心理因素刺激为扳机的心身疾病[2]。

    2.1 肠道动力紊乱:IBS症状中最常见的症状是腹痛,这种腹痛往往可在便后缓解,伴解松软大便、排便次数增多等症状。这些症状的出现似乎均提示与肠道功能紊乱有关。有研究者观察到腹泻型IBS患者的结肠收缩频率增加、收缩幅度增大,在餐后或刺激下更为明显。在餐后,患者直-乙状结肠动力的增强可持续3 h。随着研究技术的发展,IBS越来越被看作为一种存在“整个胃肠道”紊乱的疾病 ......

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,全文长 6584 字符